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简报(三十六)

发布日期: 2023-04-21 14:49:54

 2023420日晚1830,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第三十期学术报告会在10-308召开,这一期主要由2022级教育学原理专业钟丽同学作为领读人、2022级教育学原理专业许莉同学作为与谈人,共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这一本书。任强王燕红、王贤德、陆韵、蔡正道、韩毅初等老师出席,2021级、2022级教育学原理同学和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生共同参加。2021级硕士生吴津同学主持。

钟丽同学从中国哲学基本概况、儒家的发展、道家的发展和其他各家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领读。在领读中国哲学基本概况时钟丽从宏观层面指出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即如何成为内心有修养,对外似君王的人的问题。接着具体介绍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并给在场同学抛出第一个问题“孔子主张中庸,却为何一生都在践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念呢?针对这个问题李玲玉同学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孔子所持的中庸之道并不冲突,中庸之道更像是一个方法论,而知其不可为而为止更像是一个路径选择,在中庸之道的方法指引之下践行明知不可为之道,二者从根本上来说在实践中的指向是一致的。接着钟丽同学在论述道德起源问题时指出,荀子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欲望,所谓“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并据此提出第二个问题“在人际相处和社会生活中,互补和相似哪个更有利于和谐”引起在场同学深思,而在她看来,最好的人际交往是三观一致,志趣相投,但又利益不同。最后在介绍道家思想时钟丽重点介绍了老子的“弃智”思想,“弃智”从字面上理解好像是抛弃圣智,但老子的“弃智”并不是对普通百姓的要求而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即君主不以圣人自居,不自作聪明卖弄智巧,圣人治国在于无为。

针对道家思想同学们进行了积极地思考交流,谢炫琛同学对新道家‘模仿无用’观点表示赞同并从教育学学科立场出发,认为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全人”而并非塑造一模一样的“完人”。

钟丽同学汇报结束后,与谈人许莉从三方面谈了自己读完本书后的感悟:1、哲学与政治教育具有紧密关联;2、哲学是有实践精神的 3、中国哲学里有许多关于“无”的思想。并在最后总结指出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使人由凡入圣,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在听完汇报人和与谈人的介绍后,在场老师和同学们都积极发言参与交流:

刘华南同学认为儒家的中庸之道并非字面所理解的不强求不勉强,而是一种辩证思想。并对钟丽同学“中国人为何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问题表示出质疑,在她看来反而中国哲学更像是“宗教”,西方哲学强调“明知不可言而言之”,是探究世界宇宙的永恒法则,而中国哲学强调“悟”,关注个体内心与精神世界。因而在她看来中国哲学比西方哲学更像宗教。

王燕红老师也表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西方哲学探究宇宙、世界的运行法则,中国哲学则一直落脚于对人的探讨,因而没有必要强行将二者放在同一个逻辑体系中进行比较。蔡正道老师认为,哲学要想保持生命力,要从抽象的概念中凝练出更加普适性问题,用哲学的思想考察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用哲学的思维和现实对话,这也是我们学习哲学的意义。韩毅初老师说:中国人对宗教的情怀和西方人不一样,西方学习宗教的目的是忏悔赎罪,而中国学习宗教则是为谋求发展。任强老师指出,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简史》是为西方人介绍中国哲学而著的简史,因此我们可以将这本书作为一个引子,在日后学习中借助更多资料深入学习中国哲学。陆韵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育学原理的学生学习中国哲学非常有价值,这可以帮助训练思维的底层逻辑,帮助我们从传统中国文化角度解释现实教育问题。最后王贤德老师指出中国哲学的包容性特征。鼓励同学们要多发言、敢于发言。

供稿人:刘念雨   图片:李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