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  其他栏目  专题  杏坛博“疫”思政课堂

杏坛博“疫”思政课堂

杏坛搏“疫”思政云课堂十五讲 与改变共舞——面向未来的教育

发布日期: 2020-06-12 17:00:02

杏坛搏“疫”思政云课堂十五讲 与改变共舞——面向未来的教育

主讲人:高鸾

主讲人简介:

高鸾,湖州师范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兼职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访问学人。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理论与政策。

同学们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庚子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神州大地,而后又逐渐席卷全球,给高歌猛进的人类社会按下了暂停键,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与生活的意义——这场疫情也给教师与学校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育不得不提前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不曾想到,始于疫情的在线教育将几乎贯穿整个2020年的春季学期,在近一个学期的在线教育实践中,虽然师生都在摸索中不断学习与成长,渐渐适应了这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但时至今日,来自各方面的抱怨仍不绝于耳。现象背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和教师教学两个层面,其中技术层面的问题随着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和资源平台的建设很快能得到解决,但教师教学层面的问题则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反思与前瞻,到底什么样的教育形态是适应未来发展与变化的?在这种教育形态下,作为未来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我们,如何来思考未来教与学情境可能面临的各种变化?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面向未来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面对变化,我今天就尝试以这次疫情带来的危机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对教育教学变化的思考。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书名就叫《改变》,并尝试用《改变》这本书中提到的方法来谈谈在特定情境中,如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改变》一书的全名是《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们面对难题时的“变”与“不变”,以及问题是如何形成、为何会持续存在、如何又被突破解决的过程。在《改变》一书中,三位美国学者依据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提出了第二序列改变的观点,同时强调在遇到问题时,要关注解决问题本身,而非对问题追本溯源。书中引用的案例大都来自心理治疗,但其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和解决的理念却适合人类互动的各种社会情境,这本书充满辩证的思想精髓,激荡出令人惊喜的创造性,一直是美国大学人文与社会学科师生的重要研读著作,也有一些学者把这本书看作是行动科学的源头。书中的核心词之一是:第二序改变。这里把改变分为两类,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第一序改变是行动上的改变,是在系统内的改变,第二序改变,则是认知的改变,是要去改变系统本身。举个开车的例子来说就比较好理解,如果你曾开过档位汽车,你会知道汽车的运转,可以通过两种极为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分别是控制油门和换档。在特定的速度范围内,你可以通过操控油门来改变车速,这可以理解为在系统内部的改变,书中称之为第一序改变;但是如果你所希望的车速在特定的速度范围之外,那么你就得换档,改变现有系统,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变化,这可以理解为第二序改变。

这本书开篇就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公理推导来解释变与不变的关系,引用了一句法国谚语:“变得愈多,愈是不变”,读到这儿你可能感觉很绕口且不合逻辑,也许我们尝试增加一下主语后就可以理解,变与不变两个部分主语不同,第一个“变”说的是行动,第二个“不变”说的是问题。很多时候,不是我们采取的行动越多就越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学校教育因为其重要性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但也一直饱受质疑。教育制度在多重对立的矛盾和冲突中动荡摇摆,时而偏向政治性功能一端、时而偏向经济性功能一端,时而偏向于个体性价值的一侧、时而又回到集体性价值的一边,在不断妥协求取平衡中尽管采取了大量的行动,但最后似乎仍在原地转圈。教育研究与改革的浪潮虽然此起彼伏,但依然摆脱不了“钟摆现象”。这时候很可能是由于我们所有的改革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部循环,但始终无法突破造成的。对于很多在系统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也许应该尝试寻求第二序的改变。

当然有时候这样的改变需要一些特殊的契机。比如这次的疫情带来的在线教育的提前普及——如果我们用第一序改变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情,那么这种教与学情境的变化仅仅是作为应对师生暂时无法回到学校进行面对面教学的一种替代方式出现的,在线教育不仅不能改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种种不足,而且还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可能存在的师生互动不足等。但如果我们用第二序改变的的思维来看待在线教育,则会发现它不仅仅是特殊时期学校教育应对时空限制和突破教与学对象限制的一种解决方案,而且可以提供一种全新教与学方式:使受教育者享有选择教育的权利,成为积极的消费者。通过这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任何人可以自主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且直接应用于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被置于学习者的主动控制之下,使学习成为自我创造式的教育。新的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与世界联系的方式,而非仅仅通过教师、课程和计划的准备而进入世界。从抽象的层次上来说,在这个实例中,第一序改变的思维对问题采取的行动导致的结果只是暂时缓解了问题,但并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而且有可能行动本身(在此是在线教育)也存在问题进而带来新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要运用第二序改变的思维,即跳出原来的框架,重新框定问题,以此得出的方案来化解问题,要做到第二序改变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可以达成的,而是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跳跃性的思考当前的问题。要做到第二序改变,最为困难的一环乃是对问题的定义和重新框定。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新的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教育,以更好地应对疫情这样的灾难,应对未来发生的变化。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够像互联网这样,如此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但奇怪的是,在教育领域,这种变革至今仍然大部分停留在工具和技术层面,而在教与学的模式以及更上位的教育形态方面,一直没有出现人们所预期的变革。对此,美国联邦前教育部长邓肯提出过一个观点: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他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具和技术的变革,第二阶段是教学模式的改变,第三阶段是学校形态的改变。”我们的教育改革很可能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变革过程中因为一些外部阻力与传统惯习而处于停滞状态,需要一些特殊的契机来突破。如果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也许疫情带来的危机能成为教育结构性改变的契机。

基于我们有限的想象力,面向未来的教育或许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形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建成科学集约的“教育大脑”(“教育大脑”即指专门为教育打造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管理者通过它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作出科学决策、提高治理效能,教师和学习者通过它共享资源、交流信息、开展活动),科学集约的“教育大脑”作为教育数据中枢连接所有的教育者与学习者信息,通过“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建立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促进每个学习者健康快乐成长,促进每个教育者的持续专业成长;同时建设一批以无所不在的链接、回归自然的体验为特质的“未来”学校。行动的改变不是真的改变,认知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不知这样的视角有没有带给你更多的思考呢?谢谢!